信息公开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居委会根据需要设立物业管委会!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信息量很大2025年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一举措对于基层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为我们深入理解此次修法的背景、原则和影响提供了权威指引。 一、此次修订了哪些地方? 居委会或者居委会成员做出的决定,侵害居民利益的,居民可依法提起诉讼,相关行政机构可责令其改正。这应该是本次修改的最大亮点。 此外,与之前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比,此次还修订了以下内容: 1. 加强党的领导:在总则中规定居民委员会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领导和支持居民委员会行使职权。 2. 完善立法宗旨:增加“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内容。 3. 调整设立标准:将居民委员会设立标准从“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修改为“一般在一千户至三千户的范围内设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适当范围内设立”。 4. 明确法人资格:增加规定居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但不得提供担保。 5. 完善组成和职责:明确居民委员会主任可以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可以交叉任职;完善居民委员会的职责任务,增加引导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助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指导协助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委会等职责。 6. 完善选举制度:增设居民选举委员会,明确其组成、产生及职责;增加选民登记的规定,明确户籍不在本社区但在本社区常住的居民、在本社区工作六个月以上的社区工作者可依法参加选举;规范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产生方式及条件,规范不同选举方式下的选举程序,完善居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辞职、职务终止、补选制度。 7. 完善会议制度:降低提议召集居民会议的法定人数要求,增加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居民代表会议召开。 8. 增加民主协商条款:增加居民委员会组织民主协商的专门条款,规范协商事项、主体、协商形式和程序以及协商结果的落实。 9. 强化工作保障:明确居民委员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基层政府需要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有关部门委托居民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所需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规划、设施、信息化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居民委员会做好保障。 10. 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明确设立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居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增加对居民委员会成员开展民主评议、对居民委员会主任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等。 11. 增设专门委员会:在居民委员会下设委员会中设立“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 二、理解城市居民委员会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一性质定位明确了居民委员会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居民自治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此次修法强化了党对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居民委员会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领导和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这有助于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方向。例如,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法治化,将党组织的决策机制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使得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居民委员会的职责进一步得到规范和细化,涵盖了宣传引导、维护稳定、服务保障、引导参与等多个方面。在宣传引导方面,支持和引导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协助组织居民参与群防群治,处理信访事项和化解矛盾纠纷等。这些职责的明确,使得居民委员会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全面和具体,能够更好地回应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城市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的紧密联系 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居民委员会有指导和协助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协助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协助调解物业纠纷的职责。 这一系列规定厘清了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物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指导、协助和监督角色。在指导和协助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方面,居民委员会凭借其熟悉社区情况和居民需求的优势,能够为业主大会的成立和业主委员会的选举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合法、合规、合理。 在协助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方面,居民委员会可以发挥监督作用,促使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例如,当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的决策可能损害部分业主利益时,居民委员会可以及时介入,进行协调和指导,避免矛盾激化。而在协助调解物业纠纷方面,居民委员会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业纠纷往往涉及多方利益,情况复杂,居民委员会作为中立的第三方,能够凭借其在社区中的公信力和协调能力,有效地调解纠纷,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四、城市居民委员会对基层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通过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机制,居民委员会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例如,降低提议召集居民会议的法定人数要求,增加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使得居民能够更便捷地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这有助于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 (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居民委员会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协助组织居民参与群防群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社区内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协助处理信访事项和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居民委员会能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矛盾升级和激化,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三)推动社区服务多元化 新修订的法律强调居民委员会要聚焦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等,关心关爱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困难居民。居民委员会可以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例如,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五、城市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的规范与促进 (一)规范物业管理行为 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能够促使物业管理活动更加规范。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在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和执行物业管理规章制度,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这有助于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二)化解物业矛盾纠纷 如前所述,居民委员会协助调解物业纠纷的职责,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健全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居民委员会可以采取协商、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妥善处理各类物业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融合 居民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促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有机融合。物业管理不仅是对物业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委员会可以通过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实现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 新修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在基层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通过明确居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责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基层群众自治的领导,完善居民自治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活动,居民委员会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核心的作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由CRIC物业AI与人工编辑共创 |